新闻详情

News

监管重磅新规发布,金融机构应重视等保合规
行业动态
2024-08-21

在数字经济浪潮汹涌的今天,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命脉,更是国家安全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高瞻远瞩,正式发布了《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为金融行业合规管理树立了新的标杆,旨在通过强化合规管理,筑牢金融安全防线,推动国家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办法》的出台,是对原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升级与整合。它不仅集成了原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与《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的精髓,还广泛吸纳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了覆盖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全金融领域的统一合规管理框架。这一举措,无疑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明确、权威的合规指引,标志着我国金融行业合规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政策推动金融等保发展

在金融业的合规监管体系中,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简称“等保”)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金融业的“合规准绳”。随着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加速,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等保制度作为保障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履行等保义务,确保业务系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运行,有效防范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为金融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在等保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日益健全。

199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安全等级保护”含义,并且法条第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

2003年,中办发27号文,将全面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其中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2007年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文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等级保护1.0的正式启动。

2012年进入到金融等级保护1.0建设阶段,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以国家等级保护要求为原则,以金融行业特点为基础,形成了兼顾技术与管理的金融行业信息安全保障总框架;

2017年等级保护正式上升为国家法律要求,颁布《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2019年,等级保护工作正式迈入2.0时代,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确立制度,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网络实施分等级保护与监管;

2020年,金融等级保护正式进入2.0建设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并实施《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JRT 0072-2020)和《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JRT 0071-2020),规定了金融行业对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的等级保护对象的安全测评通用要求和安全测评扩展要求,适用于指导金融机构、测评机构和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主管部门对等级保护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测评。

二、金融等保合规面临诸多挑战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发展,金融等保合规仍面临诸多挑战。

系统识别不全面:金融安全团队对重要系统没有识别到,没有纳入定级范围,或定级不准。

系统等级定级不准确:组织未能正确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导致高风险系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技术防护不达标:虽然按照标准部署了防护措施,但未严格遵循GB/T 22239-2019的技术规范,如安全配置错误、未使用国家认可的加密算法。

管理制度不健全:未严格遵循GB/T 22239-2019的技术规范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金融行业可能忽视了管理制度中如安全策略、操作规程等,导致防护措施难以落地。

监控范围不全面:虽然按照标准部署了检测系统,但未严格遵循GB/T 22239-2019的技术规范,监测范围有限,未覆盖所有等级保护要求的信息系统组件,特别是对网络流量和日志的深度分析不足。

缺乏定期的检测:不每年定期对系统检测,外界发生变化、有新的漏洞爆发等不能发现。

应急计划缺乏实战性:虽然有应急处置措施,也遵循GB/T 22239-2019的技术规范制定了应急响应预案,但未进行充分的模拟演练,导致预案在实际应用中不适用。

信息通报机制不畅:应急响应时,遵循GB/T 22239-2019的技术规范制定了应急响应预案,金融行业内部信息流转和外部通报流程不明确,延误了事件的外部协调和公众沟通。

根因分析不彻底:事件后,金融行业可能急于恢复系统运行,并按照等保监管要求进行了回复,但未深入分析事件根本原因,采取的改进措施浮于表面。

持续改进机制缺失:仅仅按照等保监管要求进行了回复但未形成闭环管理,未能将事件教训转化为组织的长期改进策略,导致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三、全过程风险管控保障金融等保合规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道普信息风险管控专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从风险识别、防护加固、检测监测、应急处置、恢复改进等各阶段过程,采取措施,确保能够符合GB/T 22239-2019(即《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要求,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水平,降低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并确保组织能够在面对网络安全威胁时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

开展全面的安全资产清查和实施资产分类分级:定期进行安全资产的盘点,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服务等,确保所有关键资产都被识别并记录;基于资产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其进行分类分级,以便确定适当的保护级别。

采用科学的定级方法和建立定期审核机制:参考GB/T 22239-2019中的指导原则,结合金融行业业务影响度、数据敏感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定期审核,确保等级保护级别随着业务变化而适时调整。

加强安全配置管理和使用合规加密技术:确保所有设备和系统均按最佳实践进行安全配置,避免默认配置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加密算法和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强化人员培训:制定详尽的安全策略、操作规程以及审计要求,确保制度与实际操作相匹配;并通过定期培训提高金融行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确保各项安全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扩展监控覆盖面,加强日志管理和分析:确保所有的金融信息系统组件都纳入监控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并利用先进的日志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深度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实施周期性的安全评估和跟进最新的威胁情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并加以修复;关注金融行业内的安全动态和新出现的漏洞,确保组织的安全措施始终与时俱进。

组织应急演练和持续优化应急预案:定期举行应急响应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攻击场景,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并根据演练结果不断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高效的信息通报机制,明确通报责任和流程:定义清晰的通报责任主体和通报流程,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内部各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共享信息,并与外部监管机构保持顺畅沟通。

深入分析事件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采用因果链分析法等方法彻底调查事故根源,识别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管理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构建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复审安全策略:建立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确保每次安全事件后都能总结经验教训,并将这些经验反馈到日常管理中,并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定期复审现有的安全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完善。

《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不仅是对金融机构合规管理的一次全面规范,更是对金融行业安全发展的一次深刻布局。在“等保”这一合规准绳的引领下,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不断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共同绘制一幅金融安全与发展的宏伟蓝图。未来,随着合规管理的不断深化和金融科技的持续创新,我国金融行业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