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News

因高风险漏洞迟迟不修被攻击,需加强日常监测恢复改进
新闻动态
2024-08-22

近日,印度上百家中小银行使用的数字支付系统由于其第三方技术供应商C-Edge Technologies遭受勒索软件攻击而导致的服务中断。原因是因供应商高风险漏洞迟迟不修后被黑,对金融行业构成了巨大威胁。不仅暴露了网络空间的脆弱性,更揭示了网络安全新态势的严峻性。

早在去年11月, SonarSource就在日常监测中发现了一个名为CVE-2024-23897的重大漏洞。然而,尽管这一漏洞被迅速上报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由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最终酿成了此次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故。

一、政策引领网络安全发展的新动力

在网络安全运维的各个环节中,日常监测无疑是预防与响应的基石。它覆盖了风险识别、防护加固、检测监测、应急处置及恢复改进等多个阶段。然而,即便有了完善的监测体系,若忽视了对发现问题的及时改进与修复,整个安全防线便可能功亏一篑。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手段推动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

1.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运维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网络安全运维参考框架,明确网络安全运维包括运维管理、识别、防御、监测、响应和协同六个环节。运维管理对网络安全运维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划,考虑组织网络安全长期改进和投入需要做出的决策,提出网络安全运维整体方案。

2.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国家印发了《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和通报工作机制,与各地区、各部门、各中央企业建立了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汇集信息、监测预警、通报风险、响应处置,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工作体系,形成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

二、恢复改进阶段日常监测存在诸多风险

即使是在恢复改进阶段,网络安全日常检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

反馈循环断裂

监控与运维之间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监控结果未能及时转化为运维改进措施,同时运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未能反馈至监控策略优化中,形成闭环管理缺失,限制了运维效率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应急响应与恢复能力不足:

部分组织在应急响应方面缺乏充分的准备和演练,导致在遭遇安全事件时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和恢复。恢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能存在缺陷,如缺乏详细的恢复步骤、关键资源分配不当或备份数据不完整等,这些都会影响恢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安全漏洞的修复与管理:

漏洞的修复往往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团队的合作,包括IT、安全、开发等,这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

三、全方位风险管控保障网络安全

面对上述挑战,道普信息风险管控专家团队提出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旨在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水平。这些方案涵盖了技术升级、流程优化、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防护体系,确保在网络空间的新态势下,能够有效地抵御各类威胁。

建立有效的监控与运维反馈机制:

建立自动化监控与告警系统,确保监控结果即时传达。定期召开运维与监控联席会议,将监控数据转化为运维改进建议。同时,建立知识库记录运维经验,优化监控策略,形成闭环管理。

加强应急响应与恢复能力建设:

制定详尽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恢复步骤和资源分配。定期举行应急演练,评估并优化计划。确保备份数据完整,提升恢复效率与质量。

优化漏洞修复与管理流程: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漏洞管理流程。引入自动化扫描工具,及时发现漏洞。加强团队培训,提升漏洞修复效率与协作能力,降低管理复杂度。

在当前的网络安全态势下,日常监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恢复改进阶段也是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稳定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各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世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