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News

金融业变成勒索软件重灾区,你的数据安全是否得到保障?
行业动态
2024-10-14

在2024年的第三季度,多起重大勒索软件事件震撼了整个行业,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的猛烈攻击,不仅导致了大量敏感数据的泄露,还伴随着高额赎金的无理要求。这些新兴且活跃的勒索团伙,以其不断进化的攻击手段和策略,让金融行业的网络安全防线摇摇欲坠,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上演。

通过对第三季度以来发生的各类勒索事件进行分析,勒索软件团伙的目标已从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业扩散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上。其中,由于金融行业对核心数据的高度依赖及其内在价值,该领域成为了攻击者的首要目标。利用加密技术封锁重要文档,并以此威胁企业支付赎金的做法,在当前形势下变得更加普遍。

金融数据安全:国家安全的新战场

金融机构作为数据和关键服务的守护者,其管理和存储的数据涵盖了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交易记录、资产详情等敏感内容,这些数据对攻击者而言无异于无价之宝。攻击者通过加密关键文件,造成运营中断,迫使金融机构支付赎金以恢复系统服务或保护敏感数据。

《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白皮书》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金融安全事件正以每年约35%的速度激增,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众多领域均未能幸免。因此,加强金融数据保护,已成为国家不可回避的战略任务。

2023年7月24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为相关数据处理者依法依规开展业务领域数据处理活动、完善数据合规管理制度提供实践指引。该办法细致入微地规划了风险监测、评估审计、事件处置等合规要求,力图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数据安全防御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等法律为核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依托,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为指南的金融数据安全合规保障体系。

挑战重重,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然而,金融行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之路并非坦途。技术更新迅速、攻击手段层出不穷、内部管理漏洞频发……这些挑战如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考验着金融行业的智慧与决心。

1.复杂严峻的网络攻击形势

当前,在金融行业中,网络欺诈与针对性的高级攻击,特别是勒索软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组织严密性和高发态势。传统的依赖定期风险评估和基本技术防御手段已难以有效抵御这些持续进化且高度隐蔽的攻击技术。

2.资产界限模糊与风险防控难点

在金融网络的广泛互联与复杂架构下,资产界限的不明确加剧了风险识别与追踪的难度,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锁定防护的重点区域和潜在漏洞,进而影响到风险控制策略的有效实施与系统安全加固的精准性。

3.数据驱动安全能力的滞后

金融交易产生的海量数据虽是风险管理和预警的宝贵资源,但其采集、分析及应用尚不充分,未能充分利用数据洞察力来提升在欺诈识别、威胁预警及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表现,从而限制了安全运营的效能。

4.安全控制措施的执行效率低下

在金融安全体系内部,安全设备、防护策略及系统配置常遇到配置不当、策略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导致安全控制措施的功效大打折扣,无法提供预期的保护力度。

主动安全防护体系防御网络攻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金融行业应尽量避免事后环节的风险治理,尽可能在事前预防的能力建设和事中的检测,监测和应急响应运营过程中控制风险。

1.优化安全运营模式:

转向常态化的监测检测、以管理促技术的安全运营模式,通过持续监测、分析和响应,提升对高级威胁的感知与应对能力。

2.明晰资产边界与强化风险追踪:

开展全面的资产梳理与风险评估,明确资产边界,建立详尽的资产台账,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跟踪与闭环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治理。

3.提升安全数据利用水平:

加强安全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整合多源安全数据,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挖掘与关联分析能力,赋能风险预警、威胁检测与事件响应。

4.优化安全防护资源配置与策略:

对现有安全设备、策略及配置进行全面审查与优化,确保其与业务风险相匹配,提升安全资源的利用率与防护效果。

5.统一安全防御标准:

推行统一的安全防护标准与最佳实践,强化跨系统、跨区域的安全策略协调与联动,提升整体防护体系的一致性与协同作战能力。

金融业遭勒索攻击的事件日益增多,保障数据安全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行业生死存亡的必答题。网络安全防护对于金融行业乃至整个数字经济的影响深远而重大。主动的安全防护不仅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向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