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News

金融行业面临多张罚单,数据安全治理至关重要
行业动态
2024-07-29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再次敲响了金融数据安全的警钟。交通银行因数据安全管理不足等4项严重违法违规事实,被处以160万元的罚款。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金融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脆弱性,更深刻揭示了当前网络安全新态势的严峻性。而交通银行并非个例,近期多起针对金融机构的处罚案例,无一不在提醒我们,金融数据安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议题。

湖北银行因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被罚款290万元;

中国银行因为涉及9项违法违规行为而被罚款430万元;

中信银行因6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400万元;

华美银行(中国)因生产环境安全管控不足等被罚款60万元;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因11项违规被罚款3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罚单中,“数据安全管理不足”成为高频词汇,反映出当前金融机构在数据安全管理上的普遍短板。数据资产作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海量数据中蕴含的个人隐私、重要信息及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遭非法利用,不仅会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也会严重损害金融机构的信誉和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因此,数据安全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金融数据安全治理迫在眉睫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数据治理作为提升金融行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1. 国家政策持续加码,推动金融数据安全治理

国家面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治理,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彰显了金融领域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流通和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三法一条例”共同构筑了中国金融行业数据保护的基础法律框架。

在行业层面,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统筹推进工作。为加快保险业数字经济建设,全面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除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外,金融行业数据安全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2022年1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证券期货业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指引》,从数据安全管理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制度、技术等方面提供指引。

2023年2月,为保障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期货业稳定健康发展,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贷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5月1日正式施行。

202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

在标准层面,根据金融标准全文公开系统记录,如《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金融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金融大数据平台总体技术要求》《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和《证券期货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引》等,涵盖了金融数据分类分级、金融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评估、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金融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这些标准细化了执行的细节,有效完善了整个安全保障体系,筑牢了数据安全治理屏障。

2. 金融数据安全威胁多发,风险驱动数据安全治理

数据具有可复制、可无限供给等属性,伴随各类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安全问题由冲击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上升至损害国家利益。据有关数据统计,过去的一年中,66%的金融机构经历过以商业机密窃取为目的的攻击,74%的受访金融机构在过去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勒索软件攻击,30%的机构经历了多次勒索攻击,其中超过六成选择支付赎金。

二、金融数据安全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在金融数据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挑战。

1.数据安全合规落地困难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落地难、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例如,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与安全要求不符、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合规风险。

2. 数据要素流通风险

金融数据要素流通使用环境复杂,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同时数据产品具有极易复制、非排他性、难追溯等特征,均使数据流通使用面临安全风险、隐私泄漏挑战等问题。这不仅威胁国家数据安全,也不利于企业和个人数字权益的保护,严重阻碍数据要素流通使用市场化配置。

3. 数据资产发现与分类分级难题

金融数据形态日益丰富,数据资产梳理和分类分级难度加大,极易产生安全死角。同时,数据的类别级别需要结合业务场景进行动态调整,在不同场景下的等级认定以及相应的管控或处理技术可能不同,数据分类分级的持续性难以保持。

4.数据安全威胁多发

传统漏洞、弱口令、高危端口等安全问题及新生的勒索、挖矿、违规外联等未知威胁层出不穷,缺乏专业安全运营团队和常态化运营机制,导致金融领域现有安全防控能力难以抵御数据安全威胁。

5.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金融数据安全面临新的威胁。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可能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攻击手段,如数据泄露、篡改、勒索等。同时,数据安全风险感知、监控、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不足,使得在发生安全事件时,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三、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保障金融数据安全

应对金融数据安全挑战,构建全流程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是关键。这要求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到销毁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确保数据安全可控。通过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强化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实施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形成闭环管理,从而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促进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1.强化数据资产管理

01应用数据资产发现工具:部署数据发现产品,通过预配置数据分类分级模板,自动化识别数据业务类型,对数据含义进行标识,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数据资产状况。

02统一分类分级标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布的《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人口综合库数据规范》等规范,梳理并制定适用于本地实际情况的分类分级参考规范,确保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一致性。

2.构建全方位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01建立数据安全风险感知平台:实现数据安全的“六个统一”管理,即统一账户、统一监控、统一展示、统一分析、统一告警、统一配置,提升数据安全防护的主动性和整体性。

02加强技术防护措施: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数据脱敏、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

03完善数据安全运营与风险监控机制:实施安全合規管理,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强化数据防泄漏措施,确保数据备份恢复系统的有效性,以应对潜在安全风险。

3.规范数据共享与开放流程

01建立健全数据共享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内外共享交换管理细则,严格账号权限管理,实施共享操作审计,对合作方进行背景资质审查,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可控。

02严格执行数据去标识化和标签化:在数据对外开放时,严格执行数据脱敏和标签化处理,遵循开放流程,加强对合作方的数据安全管理,防范数据滥用和隐私泄露风险。

4.注重多规管理融合

基于网络安全责任制、等级保护、关基保护、密码应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监管要求,一次测评,多规满足,针对风险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合规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规管理成本,满足监管部门各项数据安全要求,减少监管部门的通报,实现全面合规。

在多家银行因数据安全问题被处罚的背景下,金融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仅是对监管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障用户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随着数据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数据安全治理将迈上新的台阶,为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和数字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